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党群工作>>工作动态>>正文

党史微讲堂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两弹一星精神(主讲人:肖文婷)

时间: 2021-06-16 16:19

党史学习教育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概括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重温这段辉煌历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史微讲堂”第十二期,由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肖文婷同学主讲“两弹一星精神”。

(因平台技术原因,主讲音频见文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师院文脉”,现将“两弹一星精神”相关文字版内容刊登如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距地面2900米处空爆试验成功。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同一时期,我国的导弹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成功发射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正式进入太空时代。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上,“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这一奇迹,是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的集中体现。1958年,邓稼先在接受研制核弹历史重任的那天夜晚对妻子许鹿希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从此,在公开场合,邓稼先的名字连同他的身影都销声匿迹,直到1986年因病临终前,他那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领头人程开甲甚至举家迁往罗布泊,全家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984年才回到北京。他说,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事业而献身,为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能硬邦邦地站立于世界。除了这些科学家们,当年在青海的草原和戈壁滩上还有众多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把青春年华奉献在了这片土地上。正是这些研制者们心有大我、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甘当无名英雄,才造就了中国的“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年在苏联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以后,给自己争口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心愿。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戈壁沙漠安营扎寨。当中国人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当中国人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洋专家又断言:不可能!但是,中国人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的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两弹一星”事业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 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坚强意志和立足基点;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科学态度和“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研制者们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促进了国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016年5 月30 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回顾“两弹一星”研发的历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成果非常巨大,让世界万众瞩目。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一大批勇于献身、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更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对从事研发科学家们的强大影响力。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新时代的我们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事业和民族事业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二是要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是要秉持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钻研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更加自觉地与党同心同德、爱国报国,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登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境界和胸怀干事创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重温这段辉煌历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关闭本页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 电话:029-81530115
  • 邮编: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