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刘胡兰,一个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她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面对敌人的铡刀,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1947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文学院“党史微讲堂”第七讲,由教工二支部副书记高永鑫讲述“刘胡兰精神”,让我们一起重温革命历史,追忆英雄人物,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弘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刘胡兰精神。
(因平台技术原因,主讲音频见文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师院文脉”,现将“刘胡兰精神”相关文字版内容刊登如下)
刘胡兰生平事迹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0岁起参加儿童团,14岁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45年进入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任妇救会秘书,后任主任。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部队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在敌人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牺牲在敌人铡刀下,年仅15岁。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她牺牲后,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月烈士牺牲10周年时,党和政府在山西省文水县修建了刘胡兰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上耸立着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纪念碑。纪念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文献资料、事迹展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烈士题词的手迹。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塑像,东侧“生死树”下是刘胡兰被捕处,旁边的古庙是烈士受审处,石雕花圈是烈士牺牲的地方。

刘胡兰精神解析
弘扬胡兰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胡兰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发展到今天,胡兰精神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不怕死”来概括,更不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捅下娄子不管它”的愚昧莽汉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胡兰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需要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现在我们更需要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出力流汗、做出贡献的英雄。新时期胡兰精神概括来讲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坚定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最大追求,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
不屈不挠,就是要面对落后永不服输,面对困难永不气馁,面对群众的期望永不懈怠,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稳定的诸多难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
敢于担当,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作为第一追求,把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不怕得罪人,不怕担责任,不怕别人背后议论。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发展稳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上,冒着风险也要干,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
勇于奉献,就是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做起,为当地的发展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单位争先创优,做出了一流业绩;每个企业做大做强,创出了名优产品,贡献了更大利税;每个村实现了发展、保持了稳定;每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踏实工作,维护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声誉……这些都是弘扬了胡兰精神,践行了群众路线。
总之,坚定信念是新时期胡兰精神的基石,不屈不挠是新时期胡兰精神的灵魂,敢于担当是新时期胡兰精神的本质,勇于奉献是新时期胡兰精神的精髓。

在英烈的故乡,刘胡兰烈士的英名与事迹深深铭刻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她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几代人,并同毛泽东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起,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励精图治,奋勇前进。我们应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建设和振兴自己的祖国,努力把英雄的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
(参考资料摘选自“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