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党群工作>>工作动态>>正文

党史微讲堂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西柏坡精神(主讲人:马莉娜)

时间: 2021-04-24 09:49

党史学习教育

西柏坡精神是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其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史微讲堂”第五讲,由文学院副院长马莉娜讲述“西柏坡精神”,让我们一起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得到教益,受到启示,获得力量。

(因平台技术原因,主讲音频见文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师院文脉”,现将“西柏坡精神”相关内容刊登如下)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濾沱河北岸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1947年5月党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在这里用了408封电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20多次重大战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创造性地为新中国绘制了宏伟蓝图。周恩来有句话生动地形容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这个指挥所,他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和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他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会一切不懂的东西,并激励全党克服困难,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国家而付出艰辛与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实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谓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的预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参观,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让我们追寻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重整行装再出发。

 

关闭本页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 电话:029-81530115
  • 邮编: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