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文学院在博文楼D211会议室举办“享阅”读书沙龙第六期活动。邀请赵录旺、房玉柱两位博士围绕“贾平凹创作漫谈”主题与学生们交流研讨贾平凹先生文学创作的独特历程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活动中,房玉柱老师以沈从文《边城》中描绘的湘西世界来类比贾平凹作品里频频出现的关于自己家乡的商州影子,指出贾平凹作为陕西作家其作品创作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在对故乡的书写中超越了地域之偏而赋予了作品更普遍的社会关怀和文化关怀。
赵录旺老师对贾平凹创作进行了一个整体性回顾,对其创作道路的分期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诸如《浮躁》《废都》《秦腔》《老生》、《带灯》和《极花》等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变化过程。他认为贾平凹的创作能够追随时代的脚步,总是面向生活、面向改革开放的大潮,创作了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系列作品。他的创作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精神的延续,又是对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开拓,和路遥、陈忠实等一样影响深远,成为当代中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大家。
在研讨过程中,两位老师还和同学们就《浮躁》《废都》《土门》《秦腔》和《极花》等一系列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学们结合《平凡的世界》《人生》《白鹿原》《活着》以及《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体现了同学们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思维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和思考。在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作品的解读,结合自己现实的经历和经验,谈了自身的体会,特别是讨论了一些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诸如青壮年生产力的流失、人口骤减和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等。同学们从作品中深切感受到贾平凹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感受到作品中作家渗透的对普通民众深深爱恋的情怀。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同学们追求敬孝的善良心怀和甘愿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在同学们身上体现出的真、善、美的情怀中有一种令人心动的美好希望。
活动中,师生间热情真诚的对话,不仅使同学们对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也让大家认识到培养面向生活、积累知识和追求创新的素养不仅是写作的生命,而且是自我未来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好读书,而且也要求甚解,更要面向生活,勇于创新,不做书柜子,才能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有用之才。